时间:2024-08-08
贝搏体育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是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核心课程。在新文科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,浙江传媒学院创新课程,遵循“三破壁、两平台、一情境”的理念,打破理论与实践壁垒、打破师生角色和编辑记者角色壁垒贝搏体育、打破课堂与实训壁垒,构建平台两翼,打造新闻编辑室情境课堂。创新课程主张以教学内容活态化解决新闻知识体例滞后,以教学案例情境化解决案例教学流于表面,以实践教学实战化解决课堂缺乏实训反馈,以教学考核个性化解决新闻能力评价模糊主观。
新闻教育与媒体变革和一线实践紧密相连。当下,中国已步入媒体融合时代贝搏体育。媒体融合从传媒产业、组织架构、新闻生产等方方面面影响着新闻媒体实践。从具体新闻生产来说,媒体现在的任务不是再花精力和时间去人工完成新的“融合媒体”,而是探索适合互联网的新的表达形式。[1]媒体融合改变了新闻价值的判断,新闻语言风格,新闻的框架结构。“流量逻辑”及其背后的“消费”逻辑、“在场”逻辑、“体验”逻辑逐渐主导了传统新闻生产的“信息逻辑”,其结果就是新闻的“价值”逐渐超越了“信息逻辑”这单一的评价维度,进入到更为复杂的评价体系中。[2]媒体融合不仅影响新闻业界,也对新闻专业教育尤其新闻业务教育提出巨大挑战。
浙江传媒学院向来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。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程是新闻业务理念和能力培养的根基,希望学生系统掌握新闻生产规律和相关理论知识,理解当前新闻业变革的深层逻辑和新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特质。为更好掌握真实学情,每学期开课前,课程组开展教师座谈,向学生派发“专业认知”“课程期待”两份问卷调查。调查结果显示:学生新闻专业认知停留在新媒体资讯层面,缺乏规范;把新闻写作能力等同于语文写作,过于自信;对新闻业发展变化缺少关注,无从感知;“互动”“实战”“探索”是学生普遍的专业期待。融合媒体潮流正改变新闻传播格局,对新闻业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。在传统教学理念和融媒发展的双重挤压下,结合该校实践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,基于学情分析,笔者认为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程教学痛点如下:
1.知识体例滞后一线,学生新闻感知欠缺。一直以来,新闻教育尤其是新闻业务教育总是亦步亦趋,滞后媒体一线发展。而媒体融合变革重构新闻理念,进一步加大了新闻业务课知识体例与媒体一线实践的差距,致使在校学生无法全面客观认识新闻业和新闻生产。
2.新闻案例拿来主义,无法启发学生思考。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,要为新闻与传播业培养决策型与应用型人才,运用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训练,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尤其必要。[3]目前,案例教学已经作为新闻业务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各高校展开,但是就现状来看,案例教学存在拿来主义,缺乏设计性、一贯性、统一性,无法启发学生线.实训游离课堂之外,无法激发学生行动。
新文科建设要求人才培养从“学科导向”转向“需求导向”。基于痛点,课程教学应从起点上洞察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业人才需求,在终点上培养能适应业界变化具有采写能力的媒体从业者。这一点与“OBE”(Outcome Based Education)教育理念不谋而合。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,OBE教育理念特点是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来组织、实施和评价教育结果。[4]受到“手把手、师傅带徒弟”的传统业务教学启发,基于OBE教育理念,结合国家产教融合政策,浙江传媒学院教学创新以人才培养为导向,提出“三破壁、两平台、一情境”的创新理念,在“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、求实创新、能打胜仗”的新闻人才总体目标指引下,培养行动力记者。
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堂的情境化打造直面教学痛点,通过三个“一”(一场编前会、一个贯通案例、一次课堂思政)将课堂改造成为“新闻编辑室”,依托“两类案例重构”、精选“四大新闻思政”、重塑“六种师生角色”(师-生、编辑-记者、组织者-参与者),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课堂新闻实战情境。“情境化课堂”依托两平台建设。课程组构建“校园融媒体”矩阵,课堂情境与校园实训同步,编前会线索输入融媒体矩阵,校园案例反馈融入课堂。建立省级媒体实训基地,带领学生进入一线调研,了解业界需求,重构课程内容,达到产教融合目的。方法论上,情境课堂和平台建设需要从三层面“破壁融合”:突破书本,进入田野;突破角色,进入场景;突破课堂,进入实战。这打破了理论与实践壁垒、师生角色和编辑记者角色壁垒、课堂与实训壁垒,达到媒体融入课堂、课堂融入实战、实战融入角色的目的。
要解决课堂和实训脱节这一痛点,搭建媒体平台可行性和成效兼具。2014年,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六大媒体平台组建完毕,涵盖微信公众号(视频号)、微博、网站等渠道形式。校园媒体平台实践纳入课程考核,学生须自选一媒体平台,专业教师需担任平台主编,进行指导和策划。媒体平台内容和课堂实行有效联动,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堂中的每周编前会,为平台提供新闻线索,新闻案例由学生采制。平台实践内容将为新闻业务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案例。在搭建校园融媒体矩阵之外,课程依托学校的媒体实践资源贝搏体育,在原有资源基础上进行优化,区分三大类实践平台,分别与新闻媒体,政务和企业新媒体平台合作,设立融媒体实践平台、政务数字化媒体平台、企业数字化媒体平台。
在教学设计上,利用第一课堂、第二课堂、集中实践教学三大教学环节,将课程同媒体采编流程打通并轨。第一课堂的主要形式为依据课堂教学内容,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课堂,与任课教师共上一堂课。第二课堂则以“专家讲座”形式展开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,通过校媒合作,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媒体采编中去,例如2018年暑期,学院和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合作,带领学生走进浙江十一地市寻访改革开放成就。
如此,新闻教育和新闻业界得以构建校媒对话机制,实现破壁融合。老师角色转为组织者、研究者,带领学生真实感知新闻业界需求与痛点。一线痛点和鲜活案例嵌入课堂,教学资源得以流动,实现行业与课堂真正接轨。大量的实地调研,为重构课程体例提供依据。针对调研中获得的媒体一线记者需求和痛点,将原有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程内容安排的线性逻辑转为能力逻辑,进程逻辑改为思维逻辑,模块化处理课程内容。
为解决案例教学无法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教学痛点贝搏体育,课程创新性提出新闻编辑室情境课堂概念。模拟新闻媒体每日编前会,在每周课堂教学中加入新闻选题会环节,旨在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性。受“5E”教学范式启发,设计精细化案例,真实模拟新闻实战场景。“5E”教学范式分为五大步骤,包括Excitation(激发兴趣、提出问题)、Exploration(运用第一性原理探索问题本质)、Enhancement(学习求解问题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)、Execution(实际动手解决问题)、Evaluation(评价与反思)。该范式旨在引导和启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探索,在发现问题和探索求解问题的过程中,实现新闻能力提升和新闻认知升级的育人目标。[5]
教学考核应具象化且具有专业针对性,最终有利于教学反思。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在考核方面的创新以新闻专业兴趣和素质培养为统领,以新闻采写能力培养为落脚点,同时为解决考核单一主观这一痛点,课程依据新闻能力设置考核要素。教学考核创新性提出双维度评价指标。态度维度包括课堂编前会线索申报、媒体实践、课堂课下及网课互动,重点考查学生专业热情、认知和素养;能力考核则在发现、采集、表达能力之外加入创新和分析能力,对应五大项目考核,最终形成人才培养、课程考核、项目落实闭环机制。
课程组基于数据分析,可创制学生人手一份的能力雷达图和教学历时雷达图。能力雷达图展示学生五大能力的优劣,可以为其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。对于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程教学团队来说,通过持续追踪雷达图的数据变化,就能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方向做出调整。教学考核的个性化和雷达图设计,能为学生自我新闻能力认知和教师教学反思提供明确方向。
经过11年的教学探索,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程的新闻编辑室情境实战教学受到学生、学校督导、同事以及社会的一致好评。“互动”“启发”“精彩”成为教学评价热点词汇。2017年9月,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全程直播《新闻采访与写作》课程,并在央视新闻、凤凰新闻等多家平台进行了转播,当日直播观看量达到20余万人。教学创新成果得以推广。近五年来,学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和专业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20余项。课程先后获得省首批精品在线课程、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贝搏体育。
[1] 李良荣,周宽玮.媒体融合:老套路和新探索[J].新闻记者,2014(08):16-19.
[5] 赵宏,杜小勇,郭蕴.以“教学之道”御“教学之术”——以认知为目标的教学新范式[J].中国大学教学,2024(05):10-15,66.